P>《圆明园的毁灭》第二磨课堂实录及反思
师: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《颐和园》,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、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。其实,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“万园之园”的皇家园林。遗憾的是,这一园林,在140多年前,被英法联军这两国强盗毁灭了……
师:端起书本,从头至尾地读课文,说说你读懂了什么?
生: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被毁灭
师:昔日的辉煌变成今天的废墟,这就是———毁灭 课件:圆明园的毁灭(读课题)
师:在刚才的朗读中,有哪个词是你感受最深的?
生: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……
师:能告诉我你在读时想到了什么吗?
生:我想到了圆明园曾经有那么多的宝贝,可现在都不存在了,感到十分可惜……
师:能像刚才那样,带着感情把他们读好吗?(课件: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亭台楼阁 玲珑剔透 诗情画意 奇珍异宝)
齐读
师:同学们,读了课文第一段,你们明白了什么?
生:我读懂了……是我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不可估量的损失。
师:课文一开始就用了几个不可估量?
生;两个。
师:当你读到这两个不可估量时,你的心情是怎样的?
生:悲痛、愤怒、伤心……
师:是啊,那就来读一读这个开头,把你的心情读出来。既然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的损失,想必一定有它不可估量的价值。
幻灯出示:圆明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生: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。
师:你读到了什么使你有这样的感受?
生:因为圆明园中有很多美景,有金碧辉煌的宫殿 有热闹的买卖街 ……
师:你觉得这里的哪个画面最能体现这是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?
生:就自己的理解反馈,教师随机指导朗读。
(用投影出示一些美丽的图片,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美景,)
师:
这样的一座宏伟壮观的园林,汇聚了天下风光的迷人景色,融合了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,当你漫步园内--(引读)流连其间--(引读),谁还想再读一读这句话?难怪课文中称----“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、建筑艺术的精华”。
师:然而,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,就这样被“英法联军”这两个强盗无情地烧毁了。现在,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?
生:我觉得很气愤
生:我觉得八国联军太欺人太甚了……
那就来读读这句,读出你们的愤恨!
课件出示:读第一段(点读)
师:难道这帮强盗所销毁的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吗?他们毁灭的还是……
生: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、艺术馆
师:你凭什么这么说?
生:说说圆明园的布局体现大的特点。
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,教师作简单解说,重点理解“众星拱月”一词。
师:有谁也想来赞美这宏大的圆明园?
(生读第二自然段)
师:你们可曾知道。这圆明园由六代皇帝经营了150年,它的面积比现今的颐和园还要大850亩,这么大的园林,被毁了你们说损失大不大?
课件出示:读第一段
师:可损失绝不仅是这些,圆明园还是__________________?
生: 圆明园还是历史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。
师: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?
生:有上自……,有下至……
师:同学们,我们一起动脑筋算算,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少年?
生:5000年,
师:如果每年只出一件文物,那么至少得有?
生:5000件
师:这么多的奇珍异宝尽在哪?圆明园。此时,就让同为中国人的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吧
播放两张图片:
师:这是一位记者在香港拍卖会上获得的资料,这就是圆明园里十二生肖喷水池的牛头和猴头。中国有关方面花费了数千万的高价,从拍卖会上买回了这两件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东西。此时此刻,你又有什么感受?
生:真的很愤怒,甚至感到耻辱,我们国家自己的东西不该花高价把他们买回来,应该让洋人主动送回来……
师: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,中国人民会有遭受这样耻辱吗?所以我们不得不痛心地说……
课件出示:读第一段(再读)
师: 现在,这一举世闻名的园林,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,艺术馆,这一瑰宝,这一精华彻底毁灭了。再请大家凝望这这段文字,告诉我,圆明园被毁灭的,究竟是什么?
生:是文化。
师:圆明园所毁灭的是文化,不仅毁灭了祖国的文化,还毁灭了世界的文化啊!所以我们才说是不可估量的损失,你们明白了吗?可如今,圆明园那残留的柱上所留下的又是什么呢?我们把思考留到下节课。
反思:这一磨在结构上较第一次有了很大调整,重新确立了感情基调,突显“毁灭”。整体来说思路比之前更加流畅,朗读训练点也抓住了。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,总结如下:
一. 文章的主干不够清晰,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指向性不够明确。
二. 深入还不够,很多环节依然像蜻蜓点水,没有深入挖掘文本内在的含义。
三. 停留在课文中的时间较多,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,整堂课显得过于单薄,不够厚重。
四. 语言训练点缺少,语文味不足。
以上的宝贵意见是组里的前辈在听完课后交流谈论会中提到的,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我来讲很重要,现在渐渐地开始清晰思路了,虽然还存在许多瑕疵,但终于明白应该朝那个方向雕琢,相信下一次能产生“精品”。